生命之线

这篇文章将会从Richard Wollheim(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反思者之一)的The thread of life一书译文延伸,探索。

让我先用格罗滕迪克(二十世纪最传奇的代数几何学家)的自传:播种与收获的节选来开头:
————————————————————————————————————————
当我回忆时,我无数次想起这个梦

我所指的梦,没有场景,没有行动,只有一个不动的画面,一个生动的画面。

是一个人类的头的侧面像,从左到右。这个头属于一个成年男性,没有胡须,野性的头(光头?)绕着前额,像一个明亮的强力的光晕。给人的最强的印象是:这个头有一种欢乐,年轻的活力,感觉(更过于看起来)是从柔软和严肃的脖子的弧度涌出。

表情更接近于一个调皮的不服从者,而不是一个有责任心或者安定下来的成年人,这颗脑袋因他所发现的或者逃脱的某种把戏的记忆而兴奋。

它有着对生命强烈的爱,玩耍地自足。

没有别人在场,没有人担任观察者的角色,当我看或者沉思这个存在时,我只看见这个脑袋,但是这个脑袋给人的印象,或者说唤醒的气氛,却极其激烈。

当我醒来,回忆那千帆过的梦,这个梦的画面并不像有什么格外的重要性,没有任何人在喊叫:你该看我,在床上,我静静地舒适地回想,我有种冲动为这取个名。我没有去追寻很远,一旦这个问题被提出,答案就无比明显:这颗头颅正属于我自己。

这不是一件坏事,我告诉我自己,在梦里像是看到别人的头一样来看到自己的头,这可得花费点功夫!这想一个四叶草,一个短暂的幸运,在当时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迹。
......

格罗滕迪克本人
grothendieck.jpg
————————————————————————————————————————

可是,最吞噬人的雄心,却没有任何能力去发现最微小的数学奥秘,最像最吞噬人的雄心也没法让人“Score/性唤起”(从一种粗俗的角度讲),不管男人还是女人,让人“score”的不是雄心,不是展示自己的(性)强力,恰恰相反。

让人成功“score/唤起”的是它:对于某种非常强壮,非常真实,非常微妙的东西的敏锐的感觉。

或许,在它的一千种面貌之间,我们应该把它叫做“美”。

有野心并不必然会阻挠我们去感受美的存在。然而,并不是野心唤醒这种感受....

第一个发现了火并能够掌控了火的人与你我并没有什么差别。他完全不是“英雄”或者“半神”。正如同你和我一样,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痛苦的撕咬,和舒缓这痛苦的虚荣心药膏。

可是,在他结识火的那一刹那,他既没有恐惧,也没有虚荣。这才是所有英雄神话中的真理。

那神话逐渐被灰尘掩盖,被被用于隐藏事物的某一方面——那同样真实和重要的一方面时,它就变成了虚荣心药膏。

————————(下面由慕朝颜翻译改写)————————————————

这当然肯定不只在“我们的艺术”(数学)中才这样,

(在我看来)所有探索的工作都如此,至少那些智力的工作。

所有的视角都会引导人发展一种能够表达它的合适的语言。用于领略某种情状的许多“眼”或者说许多“视角”,
(至少在数学上)也会要求用许多不同的语言来描绘它。
有时,一大群视角聚拥在同一幅巨大图景上的情况也会发生。
这是因为在我们身上具有能够透过多而得“一”的品格,
我们能够将一个新事物具象化,一个能超越那些局部视图的事物,就和一个活跃的存在穿过自身的肢体和器官是同样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这个新事物叫作“眼界”。眼界将这些已知的视角集拢起来,正是后者将它具象了,
而它又向我们展露更多的视角直到那些仍旧未被发现的为止;
这就像一个启示性的视角会使我们去探索和领略那许许多多的问题、定义和全新论证,而它们正是作为同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而存在。
换言之,眼界之于其意为源头且由其聚集的视角,正如亮热白光之于太阳光谱的各色组成物。巨大而深沉的眼界就像永不枯竭的源泉,它所启发并且润养的不仅仅是随便何种的工作,事实上有一天它自会从中诞生,并让这件工作为它服务。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件永恒的工作,

可能它会为那局限的开拓而惊奇(就像它自己让人惊奇一样)

还好我们也被允许偷偷地瞥一眼.。
————————————————————————————————————————[head.jpg]

这是达利1951年创作的Exploding Raphaelesque Head

 
0
Kudos
 
0
Kudos

Now read this

Grothendieck on mathematician’s prowess and beauty of math

Although I am not even remotely acquainted with algebraic geometry (or any maths, for that matter), I found Récoltes et Semailles by Grothendieck a vastly interesting and insightful read. The analysis, reflection combined with metaphors... Contin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