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咋学
7个小时可以干啥?你可以看完林正英的天师系列,也可以完成courser上的公开课: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或者称为学习方法至少,你也能欣赏到许多僵尸,也能获得许多奇怪的乐趣。
不同之处在于:这门课由UCSD而不是香港影业筹划,还得需要四个星期来完成的。第一个星期介绍:学习的基本特点 第二个星期:chunking 第三个:记忆与拖延 第四个:文艺复兴式的学习。
假如苏秦穿越到现代并且上了这门课,或许他将选择新的更为巧妙的学习方法,大腿也将少受不少磨难,(week2 the importance of sleeping)不仅如此,他还能喝下点温暖的心灵鸡汤,让其面对家人对过往学习成果的嘲笑。(week 4 renaissance learning)
不过对于,对于“学习方法”的苦学僧,许多道路都是已踟蹰多时了 : pomodoro番茄工作法; 记忆宫殿; 首字母口诀; 小组工作;
就算如此,许多有趣的细节和信息仍然新颖:达利的瞌睡钢球。因为睡前发散性思维能带来如此多的灵感,所以达利会躺椅上手握钢球,刚陷入沉睡,清脆的响声就将他唤醒记录刚才的梦幻。
以往的错误知识在不经意间也可能被提到并纠正:考前的焦虑确实可以深呼吸来解决,但鼓胸雅观却不有效,得鼓肚子!
如果你已经是“学习方法”的扫地僧,这门课也可以展示一下:怎么把少林七十二技用有趣又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拖延习惯成了僵尸,集中记忆成了章鱼,而分散式思维和集中式思维成了桩子密度不同的桌面弹球(pinball game),这也暗合了七十二技之一:analogy.
与你所看到的其它学习方法的书籍/专栏最大不同之处:你可以感觉到许多公开课同学的投入和热情,以及讲述者对于这么课改变未来的自信与乐观(Oaklee教授认为自己就是个学习方法的特大受益者)——案例可是安利的好老师。
一个想了解学习最基本的生理和认知机制的人可能会失望于太少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深层内容,但是对于这门课的目标听众来说,这还真不坏。
又是一个开学季,对于目标听众的新生来说,这门课能提高他们的信心:我能行!对于疲倦的老师来说,当看到学生的懒惰与迟钝时,也能按课索骥,发现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错误:不是我和ta不行!总之,这样一门课应该是富有教益的。